中國木結構建筑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,逐步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,是世界建筑中絢麗的一筆。古建筑中所有的構件都十分講究的,也正是因為這些考究的部件,古建筑才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。
柁墩,位于上下兩層梁枋之間,支起上梁,將梁承受的重量迅速傳到下梁的木墩(方形木塊)。柁墩本身之高小于本身之寬,木紋是橫著用的。
古建筑中,柁墩是非常有講究的,一方面是它的裝飾,一方面是放置的位置。就安放的位置而言,如果上下兩層梁枋一樣長,則放在梁枋的中段。如果上面的梁枋比下面的梁枋短,那么柁墩就放置在短梁的兩端;梁枋短的放一個,梁枋長的放兩個。
古代,人們非常講究,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裝飾的細節,不管是古建筑還是其他的古物件,都會或多或少的進行裝飾,把對美好的生活祝福“印”在古物件上。大的房梁、立柱要裝飾,房檐斗拱要裝飾,連小小的柁墩也要裝飾。
如若房頂被風雨侵蝕,還有梁枋保護,梁枋不倒,基本上柁墩都會在。柁墩的樣式基本上都以矩形為主,裝飾圖案也基本一致。
柁墩的雕刻多為帶荷葉的荷花、牡丹花、梅蘭竹菊等植物,有龍鳳等各種吉祥動物圖案,還有各種人物故事圖案等。它們都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祝愿。古代的匠人們把這方寸之間的美發揮得淋漓盡致。柁墩越精美復雜且雕工細膩,建筑就越顯豪華氣派。
關于柁墩的樣式,也有很多種。有用一個雕花的三角形做底座上面加斗拱的,也有把一塊方木加工成回紋的,更多的是矩形。隨著建筑技術的成熟,以有基座的三角形柁墩為例,一開始三角形基座的邊是直邊,然后發展成曲邊,最后形成駝峰狀。
柁墩是古建筑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構件,也是裝飾的重點部位之一。它不僅實用且美觀,因此,柁墩被稱為梁枋之眼。梁枋、雀替、斗拱、瓦當、滴水都是古建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,而作為梁枋之間的柁墩,裝飾更是別出心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