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上一篇:水泥斗拱:古建筑防雨絕招-斗拱飛檐
- 下一篇:古建屋頂上的絕美藝術-斗拱
如果說,中國建筑中榫卯是其靈魂,那么斗拱就是它的頂梁柱,一層一層架起了那些富麗堂皇的建筑,歷經千年的古建筑中,斗拱依舊默默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。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符號,斗拱無可替代地成為中國古建筑文化的傳承者。但是,現存的古代建筑在國內已經不多了,斗拱,這一藝術真的會隨著木構建筑的消逝,而淡出我們的生活了嗎?
古人的智慧講究深藏不露,秀外慧中,而斗拱就是古代建筑之美的深度與氣韻,不言而大美于天下矣。偉大必須傳承,精華勢必長久!還好,在這鋼筋水泥高樓林立浮躁而素食的今天,還有一群人守住了這傳統之美,用耐心與執著,打造出了現代化的古建之美!他們用鋼材與水泥打造出了更精致的斗拱--水泥斗拱或鋼結構斗拱,及其方便且堅固耐用,制作簡單,可以滿足所有古建的設計需要。并且,上色之后色彩效果鮮艷而均勻,與建筑整體更契合!
比如說:上海美術館當進入展館之前,你一定會為建筑一角的2米高的巨大斗拱停下腳步。這座令人震撼的斗拱作品,是2006年上海雙年展“超設計”的最大亮點———1000多年前的唐代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的斗拱,以1:1的比例復制!和現代許多僅有保留外觀形式的斗拱作品不同,這一斗拱完全由榫卯連接而成,未使用一顆釘子。眾所周知,五臺山佛光寺大殿是已知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筑。使用其中的斗拱形象,正是展現了中國古建筑的典型符號。斗拱作為一件藝術品安置在了美術館,承載了中國建筑幾千年來的形式美感。
面對一件現代建筑中的古代構建,人們提出了種種質疑。上海美術館副館長則認為, “超設計”,其“超”不僅是“超越”,更是一種“回溯”,“我們遠望歷史,其實在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資源中蘊涵著豐富的超設計智慧和實例。”可謂用心良苦。
除了作為藝術品展示或裝飾的斗拱,在南京南站的北立面,也有6座作為梁柱轉換的受力結構的斗拱。這6座斗拱并沒有拘泥于木質材料,而是鋼結構。古代元素與現代材料相結合的方式,不正體現了南京這一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蘊嗎?
除此之外,相信許多人還記得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,其中,從2007年便緊鑼密鼓征集設計方案的中國館,最終選定以斗拱形象作為建筑外觀。場館從中國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獲得了藝術靈感和精神依托。它并沒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、拱等部件,而是一個整體,用立構手法對傳統的斗拱元素進行開創性的現代轉譯。斗拱層層疊加,向上展開,有即將凌空而起的動感。看似零碎的部件,卻有難以估量的承載力,可以托起千鈞重量,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與濃厚的中國氣韻。
北京大學徐怡濤副教授曾這樣陳述:“在眾目矚視下,雖經上百年的研究發掘,斗拱所代表的歷史、文化和意義,仍留有巨大的空白,待后人繼續探索。然而我們已經可以明確,對斗栱的研究,不應僅僅局限于斗栱本身,而是應由物及人,斗栱從其來處來,我們則希望順著斗栱,回到她的來處去,通過研究,最終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相融合。
斗拱,這古老的藝術技藝,在如今,雖然已無法呈現當年的氣質與內涵。但就在你我身邊,卻已另外的形象展示出應有的精致與美感。